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在医改深入、分级诊疗推进、医疗新技术演进、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方面覆盖等因素的驱动下迅速扩容,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也慢慢的变成为国家和各地政府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效率、辅助公立医院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
为此,国家卫健委在2017年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等政策提出了10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从政策上明确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未来方向,并于2022年1月29日印发《医疗机构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室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加强社会办医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同质化水平。
在如此庞大、如此变革的产业里,地方政府该如何明智的选择符合自己的细致划分领域方向?如何规划医疗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如何培育第三方医疗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区域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投资者该如何优化在全国的投资布局?带着这些思考,笔者结合中国第三方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之间的竞争、投资布局特征等情况,重点对病理诊断实验室、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消毒供应中心等为代表的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细致划分领域展开分析,以期为政府及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细致划分领域众多。目前,第三方医疗服务产业在中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细分领域较多,有代表性的领域包括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等十大类,整体行业利润相对较高。
市场前景广阔。在政策利好、技术驱动、资本加持和需求拉动下,中国第三方医疗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统计,近5年来中国第三方医疗机构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预计到2025年,第三方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成长空间巨大。
国家政策推进。近年来,随着中国医改的深入和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推动第三方医疗服务发展,以此作为公立医疗体系的补充。
(一)医学检验实验室: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增长空间大医学检验实验室,亦称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指在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是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医疗机构。大致上可以分为普检实验室和特检实验室。从产业链情况看,独立医学实验室处于诊断产业的中游,上游为检验仪器和试剂生产商,下游为各类医疗机构和检验者。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渗透率有待逐步提升。参考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国金证券研报、头豹研究院、Frost & Sullivan等多方数据,火石创造初步估算,2020年我国独立医学检验行业市场规模约300亿元,对标美国、德国、日本等成熟市场35%以上的渗透率来看,医学实验室在我国渗透率较低,在6%左右,预计在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同时,在疫情背景下,为缓解核酸检验测试压力,国家卫健委明确各地可采购第三方医检服务,第三方检验机构也将因其规模化、专业化服务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特检市场占比超过普检市场。从服务类型来看,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最重要的包含常规检验测试及特检两类检测服务。根据Frost&Sullivan 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特检市场规模的增速显著快于常规检验测试市场。2020年中国常规检验测试及特检市场规模占比分别达47.3%和52.7%。同时,在新冠检测飞速增加的背景下,特检服务市场规模于疫情期间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呈现规模数量快速上升与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全国连锁化经营特征。根据中国食品药品网披露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12年到2020年期间,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数量由129家发展到1600家以上。目前,我国大部分独立医学实验室规模较小,主要采取区域性经营模式或专注于特色检验服务。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达安基因、艾迪康等作为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四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计约占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该类企业主要实行全国连锁经营模式,近年来开始由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县城下沉,新建多家医学检验中心。
典型案例:迪安诊断公司概况:公司成立于2001年,业务涵盖医学诊断服务、诊断研发技术、诊断产品生产及营销、CRO、司法鉴定、健康管理、冷链物流等领域。已服务全国20000多家医疗机构,累计服务人数超过3亿人。
投资布局:目前在全国布局40家连锁化医学实验室,已形成“全国覆盖、地区渗透”的“连锁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形态趋势。从布局方向上看,主要围绕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稳步向华南、东北推进,继而向中西部地区辐射,逐步实现全国布局。
商业模式:迪安诊断主要是采用“服务+产品”一体化商业模式 ,并经历渠道代理业务、诊断外包服务、合作共建模式等三个阶段,实现“中心实验室、区域检验中心、合作共建实验室”三级联动,构建先进的医学诊断生态系统。
(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大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全方位检查,出具影像报告、影像诊断建议,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处在发展起步阶段,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地增长态势。相对于美国近40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起步较晚,尚处于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初步形成影像设备、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及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相协同、互相联动的产业格局。近几年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医学影像中心逐渐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据估算,我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元。
从运营方式看,大致上可以分为独立影像中心以及与医院合作经营的院中院或托管的影像中心等两大类。
(1)独立影像中心。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影像中心主要定位于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聚焦不愿在公立医院排队和有社保的高净值人群。而县域一级的影像中心主要定位于提升或补充公立医院的影像业务能力。
(2)与医院合作经营或托管。由合作医院导流患者,在第三方做完影像检查后又导流回合作医院做手术,相当于医院将影像科外包,第三方收取服务费。
从企业主体看,主要由地产企业、医学影像机构以及该行业上下游企业等三大类构成。(1)地产领域企业,该类主体通常拥有较好的产业资源和资金实力,但缺乏医学影像技术背景和运营经验,为实现集团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多元化投资布局,主要采取与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共建的方式,一起发展独立影像中心业务,典型代表如广宇集团投资成立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2)专业医学影像服务机构,典型代表如一脉阳光采用自建和合作的方式全国连锁布局影像中心。
(3)与医学影像服务有相关性的企业向上下游拓展业务,代表企业有平安好医、万里云等。
典型案例:一脉阳光企业概况:公司于2014年投资创建,专门干医学影像中心投资运营,医学影像云平台技术开发、医学影像人才教育培训、医学影像产业链服务,目前已服务700余家医院,年服务患者10万+人次。
布局特征:医学影像中心以临床医生/医院为首要服务对象,以集团化、连锁化为主要发展模式,配合国家区域规划和分级诊疗制度,在市、县、乡配置相应的设备和医疗人才,以精准诊断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服务模型包括区域共享影像中心、独立影像中心、托管影像中心、医学影像医联体等四大类。
发展趋势:持续扩张中心网络和服务范围,在影像服务有刚性需求的区域慢慢地增加覆盖,并积极寻求战略伙伴合作、收购或投资机会,持续增强医学影像产业整合和生态组织能力。
(三)病理诊断实验室:处于市场化发展起步阶段,大量企业涌入病理诊断实验室,指通过显微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运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特殊染色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体液及分泌物等标本做出病理诊断报告的独立设置法人单位,能够承担对应法律责任(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病理科)。服务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免疫组化病理和分子病理等检查类型。从产业链情况看,病理诊断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料市场、中游试剂设备市场和下游需求诊断市场。
潜在市场规模超400亿,市场化发展有待提升。根据2020年世界病理学大会报告,预计到2024年,全球病理学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303亿美元达到44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6.1%。根据西部证券预测,中国病理行业的潜在市场规模超400亿元。其中,组织病理市场规模20~30亿元,细胞病理市场超300亿,免疫组化病理潜在市场空间超40亿,分子病理潜在检验市场空间超50亿元。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兴起,病理诊断作为医学界公认的疾病诊断“金标准”,其价值进一步凸显,大量公司开始涌入以期抢占市场先机。
中国现有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主要以区域型医联体类型设立为主,市场化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较少。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主要是采用四种运作模式。(1)独立第三方病理诊断实验室。主要由专门干临床和病理检验的部门或医学检验实验室企业业务拓展而来,重点提供各类疾病的病理检测和诊断业务,典型代表如兰卫医学。
(2)公立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该类机构主要是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思路,将区域内重点医院的病理科剥离、整合,扩展服务范围,并兼顾当地其他医院的病理诊断,典型代表如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
(3)以大学为依托的病理实验室。主要指在开设病理学的大学或医学院内,设立单独的病理实验室供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以及提供对外检测服务,或是由学校病理学系为核心,联合区域重点医院共同构筑区域性病理学科资源整合机构和功能平台,典型代表如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病理中心。
(4)与医疗机构合作或托管的病理诊断实验室。主要是在肿瘤治疗中心及大型医院内,将专门的病理科或单独的病理中心进行托管,或第三方病理诊断实验室提供设备,试剂或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和样本来源。
代表案例:兰卫医学公司概况:兰卫医学前身创建于1993年,公司面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国内外知名品牌体外诊断产品以及其他专业方面技术支持,以满足各级医疗机构差异化需求。
商业模式:在“产品代理+第三方检验”的基础上,顺应国家推进医联体建设和检验结果互认的发展趋势,采用“区域医学检验/病理诊断中心”的模式开展第三方医学检验业务,依托区域中心,整合区域内贸易业务和检验业务资源,实现区域内规模优势,持续为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
布局特征:通过自建和外延并购扩张,实现区域内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病理诊断资源协同共享。积极将业务覆盖十多个省市,建成十余家区域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中心,形成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实验室网络。
(四)消毒供应中心:行业快速地发展,千亿蓝海初现消毒供应中心,指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强制性操作规范及品质衡量准则,通过标准化管理及专业化服务,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所使用的各类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其主要承担医疗机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洁净手术衣、手术单品等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并开展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出具监测检测结果,实现消毒全过程可追溯,保证消毒灭菌质量。从产业链情况看,消毒供应服务产业上游主要为消毒灭菌设备及耗材生产商,中游为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商,下游为消毒服务客户,包括医院、药企及其他机构等。
市场规模超700亿,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市场规模2018年达174.7亿元,随着近年来我国医院、口腔门诊、医美机构、社康中心等医疗机构的迅速增加,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需求量大幅度上升,预计2022年中国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60亿元,2018年至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2.2%,在中短期内或将破千亿规模体量。
医院消毒外包成趋势,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一片蓝海。从发展的新趋势看,目前消毒供应室对于医院来说,运营管理、质量控制成本过高,且存在资源配置重复、监管不易等多重问题。随着医改的深入,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的崛起,医院消毒外包是大势所趋,民营消毒服务市场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其中,区域化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将成为消毒灭菌物品管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企业化的质控和管理模式的加入将进一步带动一系列专业工作内容的改变,促进消毒供应行业的蓬勃发展。
从建设模式来看,目前中国消毒供应中心主要有医院自建模式、院企合建模式和企业自建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等三种模式。
(1)医院自建消毒供应中心,依据其业务与功能定位又可分为传统的医院内消毒供应中心、提供区域化服务的医院内消毒供应中心、选择外包服务的医院内消毒供应中心等三种。
(2)院企合建消毒中心,主要为标杆医院与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建设,由医院提供场地,公司可以提供运营和服务。
(3)企业自建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由投资企业在医院外某区域自行购买或租赁土地修建厂房,或租赁现场厂房而来投资建设的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向区域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该类机构的选址布局通常贴近区域重点医院。典型案例:聚力康企业概况:企业成立于2010年,总部在上海嘉定区,公司专注于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配送的专业服务解决方案,并在技术与资本的助推下加速布局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建设,目前已服务了数百家医疗机构。
布局特征:企业投资选址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医院接受程度、服务方案成熟度、环保要求、物流范围等因素,主要是采用连锁复制推广模式,重点布局在医疗资源丰富的重点省份。目前,已经在上海、天津、广州、安徽、福建、陕西、重庆、辽宁、河南等多个省市设立了独立第三方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未来将逐渐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服务网络,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第三方医疗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集聚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第三方医疗服务从产业组织模式上看,主要集聚在大型国际医学园区、健康城、医疗服务区等大量医疗资源或医药健康产业聚集的区域,典型案例如上海国际医学园区。
典型案例: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园区概况: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成立于2003年,占地11.88平方公里,园区以打造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和张江细胞产业园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医、教、研、产”为一体的新健康产业生态体系。目前,已慢慢地发展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检验集群,能够专业化提供理化检测、基因组学检测、生化发光检测、免疫检测、组织病理、细胞病理等全方位检测服务解决方案。
重点企业: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肿瘤医院东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中国太平国际健康颐养社区等10 余家高端医院。华大基因、博奥生物、金域检验、芯超生物、荻硕贝肯医疗、坤爱医检等超过25家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检测服务领域布局:重点布局以华大基因和易瑞医检为代表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以思路迪、吉凯基因为代表的肿瘤基因检测,以及司法鉴定、亲子鉴定、移植配型检测、干细胞存储等服务。
总的看来,目前中国第三方医疗服务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速度极快。在一系列政策红利和现实需求的推动下,各细致划分领域深入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和规范持续完善,数千亿规模市场蓝海已经显现,行业各方加速涌入。相信,未来随着医改的深入、居民消费水平的攀升,以及精准医疗、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技术的推动,第三方医疗服务行业或将迎来超预期的快速地发展,那些能够深刻把握第三方医疗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加快产业布局并抢占市场先机的区域或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投资回报。